红山口会议三十周年 中国足球“四不”现象何时休?
30年后,在这个颇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很遗憾,中国足坛上下几无反应。这或许是因为中国足球的现实着实令人难以启齿,也或许是因为更多的人没有经历过那个红火的改革年代,无法深刻体会当初迈出这个历史性一步的艰辛。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中国足球这些年来的发展并没有传承,对中国足球缺乏真正的、发自内心的那种情感。
对更多人而言,踏上足球之路或从事足球管理,仅仅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职业而已,谈不上初心,也缺乏老一代足球工作者的情怀,对中国足球很难奢望有真正的全身心投入。金元足球之所以令人深恶痛绝,不仅彻底摧垮了中国足球、动摇了中国足球的根基,更重要的还在于:金钱被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令中国足球30年前的改革初衷完全被异化甚至是被扭曲,中国足球界业已存在的“四不”现象则是越发严重。
30年前,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明确指出中国足球存在着的“四不”现象,即“不谦虚、不团结、不严格、不刻苦”。三十年来,中国足坛的这些“旧习”、“恶习”不仅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反而越发严重。就以“不严格”、“不刻苦”为例,现在中国足球职业化了、足球队变成了职业队,但每天用于训练的时间有多少、训练中的严格程度如何?中国足球从国字号到职业一线队、到青少年各级队伍,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技术、个人能力,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恰恰就是“缺练”。不管是职业队也好、专业队也罢,竞技体育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回报,吃不了苦又何以有成绩?
无论何种改革、也不管体制如何变,“竞训”始终是竞技体育、竞技足球的核心。我们说现在的足球运动员是“一代不如一代”,以容志行、古广明、沈祥福等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后80年代第一批冲击世界杯的老球员,他们可以指哪踢哪,现在的球员能做到这一点的有几位?但老一代的“指哪踢哪”靠的就是苦练,而现在的球员吃得了那么多的苦吗?日常又有多少时间花在足球的业务学习与研究之上?
今年4月,男足国家队和U23国足同时从西亚返回、在海口隔离期间,几名超龄国脚跟随U23国足训练一周,私下曾感慨:“U23国足的训练量真的大”、“已很久没有经历过这么大量的训练了”。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国家队难以在洲际大赛、世界大赛中有所作为。中国足球走到现在这一步,决不是改革的问题,也不是体制的原因,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缺练”。
论条件,30年后的今天,各方面条件远非30年前所能比拟,不管是训练条件、物质条件、抑或是保障条件等。或许,像容志行、古广明、沈祥福等一代欠缺是像现在这样开放的环境,所能见识到的世界足坛高水平的比赛、与世界足坛交流的机会完全无法与现在相比,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不能吃得“苦中苦”、何以成为“人上人”?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面对中国足球的现状,作为一名跟随中国足球已经走过30年的老记者,在对中国足球的现状失望的同时,深感值此“红山口会议”30周年之际,中国足球界首先需要重温当年伍绍祖同志所总结的中国足球界业已存在的“四不”现象。
“四不”现象中最严重的还是“不团结”。尤其是随着各色商人、老板以及大量资本的介入,令中国足球变得更加“不谦虚”,当然也更不纯粹,个人利益完全取代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令原本就“不团结”的中国足球变得更为支离破碎,各有各的“小算盘”,甚至不惜以牺牲国家利益来满足私欲,最典型的就是以往盛传的各级国字号队伍组建与选拔过程中那些见不得光的私下交易。
所以,30年来,除男足国家队在2001年世预赛十强赛中出线时,当时上至国家体育总局、下至中国足协各个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记者深刻感受到当时各方前所未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团结一心”,令中国足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很遗憾,突破后,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的矛盾不断,中国足球界就再也没有真正团结过。时至今日,“不团结”依然是中国足球难以取得突破的最核心症结。而且,这种“不团结”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跨越了中国足球本身。因此,中国足球每况愈下,奇怪吗?
重温30年前的“红山口会议”,重温当年体委领导所指出的中国足球“四不”现象,身为一个过来人,记者由衷感慨,面对现实却有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彷徨与徘徊,依然需要30年前的激情与热情,面对足球改革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挫折,依然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低谷之中的中国足球需要总结30年的改革历程,以进一步大胆改革的劲头重新再出发。
仅以此文,纪念“红山口会议”30周年。